Virus: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From TestingMediawiki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ainx (talk | contribs)
No edit summary
Gainx (talk | contribs)
No edit summary
Line 21: Line 21:
== 歷史 ==
== 歷史 ==


第一個發現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於1892年獲得證實,世人多將功勞歸於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i),尊稱為病毒學之父。這是跟隨1889年,由荷蘭科學家班艾利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提出的概念:「可能存在小於細菌的病原體」,但實際上伊凡諾夫斯基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不具複製能力的不明致病毒素。隨後在1898年,班艾利克證實了菸草鑲嵌病毒不但是小於細菌的感染物質,還會在宿主體內會擴增,也是正式將其命名為「病毒」的第一人,至此,病毒一詞才正式轉變為現代意義。到了1935年,美國科學家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製出病毒結晶,開啟了生物疆界的爭議之窗。
第一個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於1892年獲得證實,世人多將功勞歸於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i),尊稱為病毒學之父。他的研究是跟隨1889年,由荷蘭科學家班艾利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提出的概念:「可能有小於細菌的病原體存在」,但實際上伊凡諾夫斯基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不具複製能力的不明致病毒素。隨後在1898年,班艾利克證實了菸草鑲嵌病毒不但是小於細菌的感染物質,還會在宿主體內會擴增,也是正式將其命名為「病毒」的第一人,至此,病毒一詞才正式轉變為現代意義。到了1935年,美國科學家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製出病毒結晶,開啟了生物疆界的爭議之窗。


[[category:郁雲的英漢字典]]
[[category:郁雲的英漢字典]]

Revision as of 05:37, 9 February 2007

建議譯名

病毒

常見譯名

病毒、濾過性病毒

定義

在細胞外不具代謝能力,能感染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以核酸為遺傳物質,擁有包覆核酸的蛋白質外鞘,部份種類具有脂質被膜,行完全寄生的物體。

釋名

病毒初發現時,是經能濾除細菌之陶瓷濾網的病原,因而初稱為濾過性病毒,其後則漸演變為單以病毒稱之。如今拜科技所賜,已出現能濾除病毒的濾網,同時也已發現不少體型與細菌相當的巨大病毒,因此不應再使用濾過性病毒一詞。

語源

Virus 源自古印歐語 *weis- 字根,在拉丁文寫作virūs,原意為「毒素」,泛指有害之物。近代意義最早記載於1728年,指涉「導致傳染病的因子」,亦即中譯病毒之由來,自1892年起意義縮減為專指現代所稱之病毒,原意則由「病原」取代。英文的形容詞型 viral 出現於1948年。

歷史

第一個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於1892年獲得證實,世人多將功勞歸於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i),尊稱為病毒學之父。他的研究是跟隨1889年,由荷蘭科學家班艾利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提出的概念:「可能有小於細菌的病原體存在」,但實際上伊凡諾夫斯基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不具複製能力的不明致病毒素。隨後在1898年,班艾利克證實了菸草鑲嵌病毒不但是小於細菌的感染物質,還會在宿主體內會擴增,也是正式將其命名為「病毒」的第一人,至此,病毒一詞才正式轉變為現代意義。到了1935年,美國科學家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製出病毒結晶,開啟了生物疆界的爭議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