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與運動: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New page: 本文簡述機動與運動的差異與軍事上的意義。 * 機動 Mobility * 運動 Maneuver ==詞意== # Mobility #*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capable of moving or of being moved read... |
No edit summary |
||
Line 4: | Line 4: | ||
* 運動 Maneuver | * 運動 Maneuver | ||
<!-- 畫押簽名用 --> | |||
==詞意== | ==詞意== | ||
# Mobility | # Mobility |
Revision as of 10:09, 19 September 2007
本文簡述機動與運動的差異與軍事上的意義。
- 機動 Mobility
- 運動 Maneuver
詞意
- Mobility
-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capable of moving or of being moved readily from place to place.
- Maneuver
- A strategic or tactical military or naval movement.
- A large-scale tactical exercise carried out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 of war. Often used in the plural.
- A controlled change in movement or direction of a moving vehicle or vessel, as in the flight path of an aircraft.
機動,是指移動自地點到地點的能力,它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有如何的可能性。
運動,是指可控制的移動或方向的變化可能性。同時它也可以指大規模軍事演習,陸軍所謂的戰略上到戰術上的部隊移動,或海軍的艦艇運動。
機動
在軍事上或是廣泛軍事討論上,有所謂的機動能力,不分兵種,可以並列來談,簡單的以時速來看的話,也許一支步兵野戰部隊平均時速是2km/hr,而裝甲部隊的平均時速是8km/hr,這時候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便高於步兵野戰部隊,但是這些裝載發動機的裝甲部隊若遇到豪雨導致土地泥濘,而難以最佳速度移動到另外一地時,這時候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便下降。
自古如爭取良馬,耐寒的牲口可以攜帶軍需越過高山等等,機動能力有時候被軍事領導們重視,自從裝甲戰鬥車問世後,二戰德法戰爭裝甲先鋒這個迅速突破防線的刺劍,機動能力重新的成為醒目的軍事能力之一。
好馬是武器,古德林也說過戰車引擎是武器。當時德國的戰車火力不適合與法國戰車單挑,藉由指揮系統與速度,衝到防線後時敵人還來不及應戰只能投降。
陸戰的思維
孫子兵法言「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要衝之地,善守這些地方的人可以得勝。
陸戰能爭取到有利的地點幾乎是贏了一半,只要補給品足夠,這段時間能讓敵人不攻,即使攻來也能讓敵人付出很大代價。立於不敗之地而能不敗,然而能否得勝是要看敵人能否不勝。知己知彼,知我情勢立於不敗,知敵情勢立於不勝,則可攻。
機動能力的重視便是在於搶奪這種戰略上到戰術上的要地。這種能力比敵人優越時,則有可能比敵人早一步佔領要地。最好的情勢是敵人見無法得勝則只好放棄前進。不過就算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被側翼(Flank)包抄、切斷補給那就有更多可能被逆轉。
現代主力戰車具備有不錯的機動能力,然而若只是固定排排站做炮火齊射,那只是自走砲的價值,然而,自走砲也有不錯的機動能力,並不遜於主力戰車,因而成為有效的支援火力。
主力戰車比自走砲有價值的是它的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