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s: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New page: == 建議譯名 == 病毒 == 常見譯名 == 濾過性病毒 == 定義 == 在細胞外不具代謝能力,能感染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以核酸為遺傳物質,擁有包... |
No edit summary |
||
(8 intermediate revisions by the same user not shown) | |||
Line 5: | Line 5: | ||
== 常見譯名 == | == 常見譯名 == | ||
病毒、濾過性病毒 | |||
== 定義 == | == 定義 == | ||
在細胞外不具代謝能力,能感染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以核酸為遺傳物質,擁有包覆核酸的蛋白質外鞘,部份種類具有脂質被膜,行完全寄生的物體。 | 在細胞外不具代謝能力,能感染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以核酸為遺傳物質,擁有包覆核酸的蛋白質外鞘,部份種類具有脂質被膜,行完全寄生的物體。 | ||
病毒是否有生命仍有爭議,至少有部份病毒幾乎與生物無異。一般來說,把病毒視為無生命比較正確。 | |||
== 釋名 == | == 釋名 == | ||
Line 17: | Line 19: | ||
== 語源 == | == 語源 == | ||
Virus | Virus 源自古印歐語 ''*weis-'' 字根,在拉丁文寫作''virūs'',原意為「毒素」,泛指有害之物。近代意義最早記載於1728年,指涉「導致傳染病的因子」,亦即中譯病毒之由來,自1892年起意義縮減為專指現代所稱之病毒,原意則由「[[pathogen|病原]]」取代。英文的形容詞型 viral 出現於1948年。 | ||
== 歷史 == | == 歷史 == | ||
1889年,荷蘭科學家班艾利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提出「可能有小於細菌的病原存在」的概念,在1892年由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i)證實,他也因此被尊稱為病毒學之父。但實際上伊凡諾夫斯基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不具複製能力的不明致病毒素,隨後在1898年,班艾利克純化出菸草鑲嵌病毒,證明它不但是小於細菌的感染原,而且會在宿主體內擴增,並且正式將其命名為「病毒」。到了1935年,美國科學家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製出病毒結晶,開啟了生命疆界的爭議之窗。 | |||
[[category:郁雲的英漢字典]] | [[category:郁雲的英漢字典]] |
Latest revision as of 15:54, 11 February 2007
建議譯名
病毒
常見譯名
病毒、濾過性病毒
定義
在細胞外不具代謝能力,能感染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以核酸為遺傳物質,擁有包覆核酸的蛋白質外鞘,部份種類具有脂質被膜,行完全寄生的物體。
病毒是否有生命仍有爭議,至少有部份病毒幾乎與生物無異。一般來說,把病毒視為無生命比較正確。
釋名
病毒初發現時,是經能濾除細菌之陶瓷濾網的病原,因而初稱為濾過性病毒,其後則漸演變為單以病毒稱之。如今拜科技所賜,已出現能濾除病毒的濾網,同時也已發現不少體型與細菌相當的巨大病毒,因此不應再使用濾過性病毒一詞。
語源
Virus 源自古印歐語 *weis- 字根,在拉丁文寫作virūs,原意為「毒素」,泛指有害之物。近代意義最早記載於1728年,指涉「導致傳染病的因子」,亦即中譯病毒之由來,自1892年起意義縮減為專指現代所稱之病毒,原意則由「病原」取代。英文的形容詞型 viral 出現於1948年。
歷史
1889年,荷蘭科學家班艾利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提出「可能有小於細菌的病原存在」的概念,在1892年由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i)證實,他也因此被尊稱為病毒學之父。但實際上伊凡諾夫斯基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不具複製能力的不明致病毒素,隨後在1898年,班艾利克純化出菸草鑲嵌病毒,證明它不但是小於細菌的感染原,而且會在宿主體內擴增,並且正式將其命名為「病毒」。到了1935年,美國科學家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製出病毒結晶,開啟了生命疆界的爭議之窗。